14日,小山丛竹书院诚正堂内,50余名学子接过结业证书,为“小山乡土教育系列——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第二期)”画上句号。自7月31日首期研习班启动以来,近百名即将奔赴高校的泉州准大学生,在此完成了一场从“地理故乡”到“文化生命体”的认知升华。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带来“泉州民间信仰”讲座
证书上“愿携所学,心怀桑梓,见物知史,闻声思源,行天下而心系泉州”的殷切期待随着乡土记忆被装进即将远行的学子行囊。其深远意义远超知识传授本身——它是一场书院传统的现代复兴,一次乡土教育的范式创新,更是一条贯通历史与未来的文脉通道。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尧 实习生 邱若兰 通讯员 卢炎煌 文/图
静与动 从空间凝固到思维跃动
作为泉州四大书院之首的小山丛竹书院,朱熹、弘一法师等先贤智慧曾在这里绽放,其当代复兴远非简单的“修旧如旧”所能涵盖。自2021年重启以来,书院精心构筑七大文化品牌,成功将凝固的历史空间转化为充满生机的动态教育场域。
这一创造性转化在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的设计中体现得尤为精妙:一方面,它致力于学术传统的重光——小山丛竹书院山长、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通过精彩的讲述,重现宋元泉州作为世界性港口的恢弘气象;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历史学系主任水海刚教授则透过晚清商人的微观叙事,揭示侨乡与全球化浪潮的深层勾连。当斑驳的木柱与青春的面庞在此辉映,古老书院便真正回归了“切磋论辩、问道交流”学术本真。如果说建筑修复是这场复兴的起点,那么让千年文脉持续散发思想的温度,方为其终极追求。
另一方面,书院更强调知行合一的践行,古城金牌讲解员杨成龙带领学子踏访九日山石刻、丈量洛阳桥桥板,在青石板的纹理中触摸“海丝”鲜活印记;泉州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建设组组长林峰毅高级工程师对古城保护技术难题的剖析,则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现实课题。
正是这种学术思辨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使书院超越了静态的“文化陈列馆”,跃升为激活传统的思想熔炉。正如即将远赴香港大学的学子杨钧杰所感:“终于诚惶诚恐地‘拿回’了泉州人的身份”,书院正以其独特的方式,重新点燃了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认同与文化自信。
表与里 从品牌营建到文脉溯源
在全球化浪潮激荡下,年青一代的“文化失根”危机日益凸显。为应对这一时代痛点,泉州研习班创新性地采用“6堂讲座+1次踏访”模式,精心构建了一套文化基因解码体系。
该体系由表及里,从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敏红教授课堂上南音《直入花园》在三代传承人指尖流淌的“薪火相传韵味”,到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揭示的深植于民间信仰与祠堂祖训中的“最深沉精神力量”,引导青年触摸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核。同时,视野由乡土延展至世界,王燕彬博士后以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激活泉州村庄文化的现代意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林瀚讲述的宋元泉州贸易史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厚重的历史注脚,启发学生思考地方经验如何参与塑造人类现代文明图景。
这种教育方式直击心灵——当大学生漂泊他乡,乡土认同何以维系?研习班通过情感共鸣与理性认知的双重浸润,成功将“桑梓之情”升华为青年文化自觉的坚实根基,为漂泊的心灵备下珍贵的“精神锚点”。
今与未 从少年乡愁到世界对话
泉州的实践并非孤例,其正与全国乡土教育探索同频共振。放眼全国,贵州正安县的“1+5+N”教育生态链将仡佬文化与农耕实践融入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乡土教育的全程贯通。着眼我市各县(市、区),在活态传承上,晋江柴塔村借力大学生墙绘将侨乡故事化为“露天画廊”,台商区“复兴少年宫”则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漆线雕课程,让少年在指尖触摸文化血脉,生动印证了乡土教育需突破课堂边界,构建“学术研究—社区实践—青少年培育”的生态闭环。
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的独特价值,在于精准锁定“大学前”这一文化认同塑造的关键窗口期。其终极目标在于培育“有根的现代人”,将来,也许会有泉州学子在金融课堂援引晚清泉商智慧,用“蟳埔女簪花围”向世界各地同学诠释海洋信仰时,他们已成为文化导体,让泉州文化在全球视野的对照中焕发新生,实现王铭铭教授所期许的“地方性知识参与重塑人类文明叙事”。
更深远的回响在于,即将就读湖南工业大学的学子林湘铮领悟“文化自信是挺立世界的脊梁,将弘扬好、传承好、发展好家乡灿烂文化”;即将走进临床医学专业课堂的学子魏义锞写下“在深巷中重拾乡土记忆,于流光中找寻岁月的美好”,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共生共荣已然萌芽,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小山丛竹书院的钟声穿越千年,鸣响的不仅是历史的回音,更是未来的召唤。乡土教育绝非怀旧式的文化挽歌,而是以书院为炬,以乡土为基,点燃青年文化自信的星火。当学子在留言簿上郑重落笔“心印红砖痕,身负刺桐魂”的誓言,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他们带走的不是沉重的乡愁,而是让泉州走向世界的年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