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莫负良宵,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我们对夜晚的定义不再只是日落而息。夜与霓虹所指之处,不仅是传统夜市、购物中心、景区场馆等生活场景,更是一个跨越线上线下的城市经济生态系统正在呼吸生长。据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旅游人均消费中的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
为此,春城晚报-开屏新闻推出“春城夜宴进化论——昆明夜间经济破圈之道”系列报道,深入昆明特色街区,捕捉生活中的烟火细节,探讨夜间消费的升级路径、模式创新及其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的更多可能。本期报道,我们特别邀请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消费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石雪雁、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雅琴、弥里有乐与虹山有集项目主理人佟佳、互联网财经博主@云财财、昆明市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周复始等嘉宾以问答形式共话人间烟火。本次对谈汇集5位来自消费、财经、公共政策、商业运营领域的专家及从业者,希望透过专业研究及亲身体验视角,共同探究夜间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
01
定义之问
你所理解的夜间经济是什么?“夜间经济”本身有无明确定义?
佟佳:“夜间经济”概念的外衣之下,是每个人每天正在做出的消费决策。一般来说,“夜间经济”涵盖下午6点至次日早上6点之间以休闲、餐饮、购物、娱乐、文化、社交为主导的消费形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它说的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入夜之后的进一步延伸。
石雪燕:“夜间经济”的内涵从最初简单的“夜市”“消夜”,演变为一个包罗万象、不断拓展的多元业态。对个人而言,夜间时段解决了城市居民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冲突,提供了重要的情感互动时机和社交连接的“第三空间”。对城市来说,夜间经济有效盘活了闲置的城市商业设施,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周复始:从个人职业与关注点出发,我首先想到的是美食夜宵,一天忙碌之余,城市夜晚升起的烟火气最能疗愈人心。夜间经济一般以服务业为核心,通过延长经济活动时间,推动餐饮、购物、娱乐、文化等产业协同发展,现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02
现象之问
从专业研究角度出发,你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为何关注夜间经济发展?请结合身边的现象或事例谈一谈。
杨雅琴:日常生活中,大家白天往往忙于工作,出门消费难度较大,晚上出门是一种满足日常采购兼顾休闲放松的生活选择。事实上,“夜间经济”于国于民皆有收益。就国家宏观层面而言,消费增长是宏观经济增长重要部分;从经济可持续的优质增长来说,居民消费应该在经济产出中占有一定比例,才能够既保证宏观经济长期增长又保障居民的福利提升。另外,夜间经济涵盖餐饮、文旅、娱乐等多个领域,提供的工作岗位类型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劳动技能的人员求职、兼职需求。就居民微观层面来说,夜间经济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物质文化消费选择,打破“工作—家庭”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石雪雁:从消费研究角度来看,近年来各地政府倡导发展“夜间经济”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随着商场、餐饮等传统商业体在日间时段趋于饱和,夜间成了拓宽消费增量的关键窗口。其次是夜间经济不仅能够催生夜市摊主、夜间配送、灯光布景师等大量灵活就业岗位,还能带动文旅、交通、生活服务业等产业链发展。最后是年轻职场人的消费行为发生变迁,他们更倾向“错峰生活”,夜间消费群体和消费规模均有大幅增加。
03
特性之问
一般而言,“夜间经济”是在原有经营空间与业态基础上开辟的休闲经济增量。所以,“夜间经济”只是经营时间的延长吗?为什么这一概念值得单独讨论?
@云财财:你看这几年比较火的深夜食堂、日咖夜酒,再比如同一个商圈在白天是购物中心,晚上则可能通过灯光、演出、市集、互动体验等方式转变为社交空间或文化场域,这种转变背后是业态组合、场景营造和消费动机的深刻变化。由此可见,夜间经济本质是“时空重构+内容重构”的结合,它不只是“开得更晚”,更是通过夜间场景创造出不同于白天的消费体验和情感价值。
石雪雁:“夜间经济”不是经营时间的简单延伸,而是经营业态的再造与升级,真正的“夜间经济”本质上是一场对城市时空资源、消费业态和社交方式的系统性重构与价值深挖,其核心是创造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消费场景和体验内容,售卖的是“情绪价值”“社交空间”和“文化记忆”。与之相反的是,“延长经营时间”的核心则是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例如24小时便利店卖同样的关东煮和饮料,书店营业延长到晚上10点但依然只是卖书。
杨雅琴:“夜间经济”与“白天经济”互补,意味着提供更丰富的消费内容和消费体验。空间上,从早期集中于某条街道的单一夜市,发展到某个城市区域或商圈,再到现在文旅融合场景下从城市逐步向乡村、古镇、景区扩展。时间与空间不断扩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为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消费内容和消费体验,比如夜间博物馆、夜间动物园、夜间实景演出、乡村和景区星光游等,这些都是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难以在白天体验的。
佟佳:多年运营经验中,我发现“夜间经济”的本质是情感消费大于功能消费,这一概念有很丰富的探讨空间。以我们操盘的虹山有集项目为例,原有的老旧厂房空间焕然一新,通过打造“日咖夜酒+策展型零售”模式,夜间客流占比达65%。其中“迷幻派对”将临时艺术策展与pop-up商店结合,使晚间客单价达到白天的5.8倍。
04
体验之问
从日落而息到日落不息,很多人的入睡时间似乎越来越晚。你能否分享一些比较难忘的夜间出行经历?
杨雅琴:2000年元旦前夕,我和同学们半夜登顶昆明西山等待新年日出,当千禧年的第一缕阳光冲破冬日夜晚,我们心里也冉冉升起一股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此外,还记得敦煌月牙泉鸣沙山的万人演唱会,白天的热气退去后,上万游客在鸣沙山舞动荧光棒,异口同声高唱《歌唱祖国》,那份热情与自豪犹在耳畔。
佟佳:每当夜幕降临,光影变幻的蘑菇创意装置正在滇池岸边自由生长,这是今年8月中央电视台采访我们“滇生菌物”场景创新案例的画面。在昆明城市园林策展体验中心,巨型蘑菇展、菌灯展让野生菌跳出餐桌,10个以菌子为主题的不同展区每天迎来4000名以上游客。项目操作的秘诀是用策展思维创造独特场景,用内容运营保持新鲜活力,用在地文化构建竞争壁垒,最终为目标客群提供一个在夜晚愿意反复前往、并愿意为之花费时间和金钱的情绪价值出口。
周复始:每到一座城市,夜市打卡是我旅行的重要部分。印象最深的就是夜市美食烟火气了。
@云财财:昆明既有烟火气又不乏文艺氛围,很适合晚上走走。我比较倾向于选择能够放松身心,同时具有一定文化内容或社交属性的休闲方式,比如揣杯咖啡逛文创市集,或者夏天拉朋友随便找个街头整点消夜,偶尔也会去听一场小型音乐会或看一场夜间展览。
05
衡量之问
一般来说,我们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支出、经营主体数量等数据来感受地方消费的活跃程度。那么,应该如何评估一座城市夜间经济的活力?
佟佳:事实上,单一指标无法全面衡量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市场活力情况。从我们自身运营角度出发,评估一个夜间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传统商业要看日均客流、销售额,非标夜间商业更应关注客户停留时长、夜间坪效、跨业态转化率、社交媒体自发打卡率、重复到访率等多个数据指标。这样衡量的意图在于,分辨客户是一次性打卡还是愿意一来再来?高复访率意味着项目拥有了持续的生命力,而非短暂的话题性。
石雪雁:从消费研究领域出发,我认为展现“城市夜间经济”的活力的指标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消费指标,夜间消费占比、人均夜间消费额;二是人口活动指标,夜间人口活跃度(例如夜间出行数据)、年轻群体参与度、夜间就业人数;三是空间与设施指标,夜间经济集聚区数量与规模、基础设施完善度、商业设施及夜间营业场所密度;四是政策与环境指标,地方政府出台的夜间经济扶持政策(例如放宽外摆限制、延长营业时间、优化审批流程等)、安全管理与服务质量(夜间治安状况、市场监管力度、消费者满意度等),还有文化特色与品牌影响力,均可衡量城市夜间文化活动、地标性夜景的市场吸引力。
06
变迁之问
2019年至今,“夜间经济”作为现代城市经济消费热词,现已涵盖夜市、景区、演出、场馆、街区、节事、书店、古镇、乡村等内容场景。我们可以发现“夜间经济”的概念内涵仍在持续新生,你认为这一概念持续变化的原因是?
@云财财:变化原因是消费需求的多元细分趋势。“夜间经济”不再局限于“吃吃喝喝”,而是逐渐扩展为“文化夜经济”“社交夜经济”“健康夜经济”等更丰富的形态。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从前夜市撸串就行,现在要边撸串边听相声、听故事,最好还能发个带定位的抖音小视频,或者打卡发个朋友圈——其实是需求升级倒逼业态连夜进化。不仅如此,技术进步(如灯光艺术、AR互动、数字支付等)和商业模式创新(如快闪店、主题市集、沉浸式体验等)也在不断拓宽夜间经济的边界。
石雪雁:我认为“夜间经济”概念持续演变的深层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需求侧驱动,对于白天被工作高度挤压的夜间消费群体而言,夜晚是唯一可自由支配的“整块时间”,他们迫切需要在这段时间内获得高效的补偿性满足,夜间经济由此承担起“白日补偿”的功能。第二是供给侧改革,购物中心、景区、书店等线下实体商业面临电商冲击,必须通过拓展时空边界、提供体验式服务来创造增量价值。
杨雅琴: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这一概念或现象持续变化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个人都对物质丰富、精神富足的生活充满期盼。经济学经典理论“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市场会敏锐地察觉到居民的需求,并供给这些产品和服务。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供给创造需求”,当生产经营者能够供给更丰富的夜间产品和服务时,“夜间经济”的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长。现实中的双向互促持续催生出了更新颖、更丰富、更美好的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
07
趋势之问
对社会公众而言,越来越火的“夜经济”意味着越来越好的“夜生活”。请你从个人观察出发,尝试总结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石雪雁:过去的夜间消费可能等同于吃大排档、逛小吃街,如今的夜间消费已经逐步从“量变”转向“质变”。相关消费增长更多来自沉浸式、主题化的体验型消费,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段记忆和一种情绪价值。此外,夜间消费的增长动力不再仅靠餐饮独挑大梁,而是文化、旅游、娱乐、体育、零售等多业态的融合消费,业态融合已经成了夜间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佟佳:相比过去,内容运营在当下更为重要。我们常见到花费重金打造酷炫场景,由于缺乏内容填充,大家新鲜感一过就迅速冷场。场景只是“舞台”,内容运营才是每周、每月不断上演的“剧目”。就像我们认为一个市集不能只是摆摊,还要有主题策展,一个园区不能只有灯光,还要有小型的街头艺术表演、主理人工作坊等社群活动。
杨雅琴:以身边现象为例,云南本地其实不乏成熟的夜市小吃一条街,但是这种传统集市模式正在面临两大发展局限。其一是饮食品类同质性,同一夜市的各家餐馆摊贩的特色和差异性不强。其二是人流量大,但消费量不一定大,主要是人们吃喝总有个量,一条街下来也吃不了太多东西。美食文化与夜间经济还有更多结合方式,例如将美食夜市融入其他夜间经济活动中,边看边吃、边玩边吃。
08
意义之问
“夜间经济”究竟价值几何?为什么会有“灯光一亮,黄金万两”的说法?
@云财财:2025年蓝花楹绽放时节,整条街半夜还是灯火璀璨。据我了解周边奶茶店业绩直接翻倍,很多打工人只有晚上才能当回生活的主角,黑夜才是他们消费的黄金时间。从日常生活现象见经济结构转型局部,“夜间经济”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利用现有商业空间和时间资源,提升城市经济密度;另一方面,夜间经济往往与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
石雪燕:今年夏天,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夏凉菌香”2025年夏季云南文旅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有关单位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省1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实现营收181亿元、同比增长8%,这说明打造一个成功的集聚区就等于打造了一个强大的经济新引擎。另外,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夜间旅游需求持续上涨,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预计达到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7%。从近年消费态势来看,高速增长是消费习惯变迁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周复始: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餐饮消费规模达到5.57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4%,是消费市场里占比最大的单一品类。从夜间经济发展角度看,特色餐饮、网红餐厅或美食街能吸引大量消费者,成为带动周边其他业态发展的流量入口,例如长沙的坡子街、重庆的洪崖洞火锅集群等。独特的餐饮文化和美食品牌又能成为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成都火锅、西安羊肉泡馍都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表符号,长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促进城市旅游和经济发展。
09
互鉴之问
纵观全国线下消费实践领域,“场景创新”“体验经济”“IP运营”等热词不绝于耳,你认为类似的“热词”是产业突围的财富密码吗?
石雪燕:这些热词可以是洞察未来消费趋势的指引,但能否成为产业突围的财富密码,还取决于使用者如何理解和运用它们。从生活现象出发,我们能够发现许多项目的失败正是因为简单模仿热词之“形”而失其“魂”。比如,在商场里放几个恐龙模型就自称“侏罗纪主题”,只采用生硬造型,却缺乏故事线和互动体验。再如餐厅为了“沉浸式”而将上菜流程设计得极其复杂缓慢,过度追求形式体验导致用户体验反而变差。
@云财财:热词反映趋势,但不是万能钥匙。很多项目盲目追求“场景创新”却缺乏内容支撑,强调“体验经济”却忽略了体验细节和一致性,用贴标签的思路搞“IP运营”却没有真正构建起情感连接。成功的线下突围,一定是“内容+运营+用户洞察”三位一体,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理解用户需求,以及能否实现可持续运营。
10
希冀之问
近年来,云南省推出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文旅品牌引发各界持续关注。你觉得昆明“夜间经济”应该怎样改良或创新?如何更好地与云南生活方式相结合?
石雪燕:为昆明的“夜间经济”诊脉开方,绝不能停留在“多开几个夜市、延长营业时间”的层面。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变:从“卖商品”转向“卖场景”,不再是卖一朵花,而是卖一个被花香环绕的夜晚;从“拼人气”到“拼内容”,不再满足于人山人海,而要追求有口皆碑的深度体验内容;从“单点发力”到“系统作战”,建议政府扮演“总策划师”角色,打通交通、文旅、城管、宣传等部门进行顶层设计,为企业创新提供舞台和规则。
周复始:餐饮是人们夜间活动的基础需求,食物与饮品在满足消费者基础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其他夜间消费活动提供支撑。我建议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文旅品牌下打造城市美食文旅名片,让美食为云南文旅代言,帮助更多的游客来云南到昆明吃有所得,知道吃什么、玩什么、去哪里吃、哪里好吃、哪些必须吃。
@云财财:昆明夜间经济的优势在于“自然+文化+市井”的多元融合,这是很多城市不具备的。我建议结合资源禀赋聚焦以下四个思路:强化“自然+夜间”特色,譬如开发更多夜间自然体验项目,如星空露营、夜间生态导览等;深化文化内容植入,结合云南多民族文化、历史故事,打造更具叙事性的夜间场景;提升空间联动性,通过夜间巴士、骑行路线等串联分散的夜间消费点,形成网络效应;注重四季差异化运营,昆明气候优势明显,可针对不同季节推出特色夜间活动。
杨雅琴:特别喜欢“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说法,我认为云南的生活主要就是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美食文化三大主题了,实际上这些主题都是夜间产品与服务开发的巨大空间。当然,以上的开发与融合发展对企业与政府也有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企业具有敏锐分析消费者需求及新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对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多考验。
策划 何晓宇
开屏新闻记者 史子昊 杨质高 部分嘉宾问答有删减与梳理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