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陕北民歌吗?是那高亢激昂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还是深情绵长的《走西口》?
这些从黄土高原沟壑间生长出的声音,如今正穿越时空,在新一代人的口中、指尖、屏幕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图源:群众新闻客户端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上流淌的血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陕北的文化名片,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核心区,近年来,榆林市全面推进陕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这门古老艺术不仅没有湮没于时代浪潮,反而越唱越响、越传越远。
厚植沃土
让陕北民歌“声声”不息
传承不能只靠情怀,更要有制度护航。
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一系列重磅文件,如《陕北民歌传承发展实施方案》《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等,明确十大重点任务,覆盖理论研究、内容创作、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宣传推广全链条。2025年,市委、市政府印发《榆林市陕北民歌推广行动实施方案》,系统谋划未来3年陕北民歌传承发展工作。
近年来,榆林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这意味着,民歌传承不再是文化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成了全市上下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市人大常委会还积极推进《榆林市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的制定,进一步夯实法治保障。
在资金保障方面,市级财政每年预算非遗保护专项经费3000万元,其中用于陕北民歌传承发展的经费占比达15%以上,县区至少配套200万元专项经费。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1.45万元,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另行补助1.2万元,并免费提供传承场所,极大激励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榆林推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4人、市级9人,王二妮、杜朋朋、郭涛等一批青年歌手从这里走向全国,甚至站上央视春晚、国际峰会的舞台。

王二妮在2024全国民歌展演活动上演唱陕北民歌。新华社发(常旭峰 摄)
在群众性歌手的挖掘与培养方面,榆林连续举办6届陕北民歌艺术节、4届陕北民歌大赛、8场陕北陕南民歌交流展演、“唱响新时代放歌迎未来”陕北民歌群众广场歌汇、网络民歌大赛等赛事活动……老百姓只要爱唱,就有舞台。中心城区世纪广场、阳光广场组建了近500人的合唱队伍,已开展近20场广场群众大合唱活动,民歌真正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西安音乐学院设立陕北民歌专业——民歌第一次走进高校课堂,实现从“口传心授”到“学术教育”的历史跨越。
守正出新
为传统民歌注入新活力
2018年,全国首座陕北民歌博物馆在榆林建成开放,这是一个能听、能学、能唱、能玩的“民歌活态体验空间”。每年吸引着12万人次参观,让人们在这里感受陕北民歌的呼吸与心跳。

陕北民歌博物馆。(资料图)
榆林还充分发挥榆林学院陕北民歌学院和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基地的平台作用,打造集保护传承、理论研究、民歌教学、人才培育、成果展示、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走出博物馆,整座城市都是民歌的舞台。榆林把老街、河滨公园、阳光广场等城市空间打造为民歌艺术街区和广场,常态化开展群众性传唱活动,使民歌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陕北民歌,成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背景音。
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榆林在保留陕北民歌原真性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时代元素,推动内容创作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系统梳理传统,出版《陕北民歌版本系览》《永远的信天游》等权威著作;另一方面,举办“新陕北民歌采风创作”活动,邀请音乐人深入黄土沟壑,写新歌、谱新曲。《走榆林》《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等一批创新作品应运而生,既保留信天游的魂,又诉说今天的事。后者还入选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歌曲。

资料图
民歌还“撞”进其他艺术形式,电视剧《曙光》中13首原创民歌贯穿全剧;纪录片《声命》用镜头追溯歌声背后的生命故事;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民歌剧《黄河船夫》等屡获大奖,走向全国。借助“一带一路”契机,榆林积极推荐陕北民歌参与对外交流活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跨界破圈
让陕北民歌声扬四海
酒香也怕巷子深。
榆林抓住一切机会“送歌出去”,推歌手登上央视春晚、十四运开幕式、中亚峰会等更大舞台;“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走过7省9市;承办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让民歌成为焦点。在北京成立新陕北民歌创作演出基地;在西安打造“陕北民歌大舞台”,用“民俗表演+现代舞美”吸引省城的年轻人;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办展,多维展示民歌的前世今生。

2024全国民歌展演活动在榆林开幕。新华社发(常旭峰 摄)
在宣传方面,榆林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开设“榆林非遗”抖音号、“陕北民歌”专栏,培育“陕北之声”“黄土风情网”等自媒体账号,粉丝总量超700万,构建起立体化、广覆盖的宣传矩阵。筹备陕北民歌短视频挑战赛,与央视合作推出《民歌·中国》陕北民歌专题节目,进一步扩大传播覆盖面。
榆林积极推动陕北民歌与产业融合,创排巡演剧目《歌从陕北来》,通过市场化模式运营,计划赴北京、上海、西安、深圳、扬州等地巡回演出,走进剧场、高校,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民歌的魅力。打造“陕北民歌+ ”文创产品研发模式,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创产品。
推动陕北民歌影视转化,拍摄主题短剧、微短剧、影视剧等,进一步丰富陕北民歌的现代表达。
未来,榆林将联合延安,在更大格局下推动陕北民歌的保护与创新,继续破解人才断层、创作瓶颈、市场转化等难题,让陕北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 高苗 刘香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