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以生态治理为笔,以民生需求为墨,在城乡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生态惠民、绿色共享”的生动画卷。从老旧小区的绿意焕新,到街头巷尾的“口袋”惊喜,再到乡村院落的洁净蜕变,绿色成果正沿着一条条民生脉络,浸润着每个锦州人的日常生活,让幸福从“环境改善”实实在在升级为“触手可及”。

家园新颜:老小区里的“绿色幸福感”
清晨的阳光穿过沈铁松坡园小区的树梢,洒在崭新的休闲步道上。几位老人坐在凉亭里闲聊,话语间满是笑意;不远处的小广场上,孩子们围着健身器材奔跑嬉戏,老年惠民食堂的玻璃窗反射着晨光,齐整的绿植丛中,月季与牵牛竞相绽放,勾勒出一幅安逸祥和的生活图景。

“你看这花草多好,绿油油、五颜六色的,下楼遛弯儿心情特别舒畅。”居民李玉珍望着眼前的景致,心里很是满足。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另一番模样——基础设施陈旧,绿化稀稀拉拉,地面坑洼不平,雨天随处可见积水汪。如今,随着老旧小区改造中生态元素的注入,曾经的“老破小”摇身一变,成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家园。
这样的蜕变,是锦州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生动缩影。我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共456个,2019至2023年间已完成改造295个,涉及1861栋楼、105409户,总面积达786万平方米,改造数量位居全省第三;2024年,完成162项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在改造过程中,我市不仅修复管网、平整路面,更将“生态优先”理念融入细节,新增绿化景观、休闲广场、健身设施,让老小区在“改头换面”的同时,更添“绿色气质”,实现了“居住环境+生活品质”的双重提升。
街角惊喜:“微空间”里的“大幸福”
“见缝插绿、遇空增绿”,这八个字道出了锦州城市绿化的巧思。近年来,我市新建口袋公园、街角绿地50余处,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抱自然,享受“诗与远方”。

新艺佳园门前的口袋公园,曾是一片闲置荒地,如今却成了居民的“后花园”,傍晚时分总能看到居民散步的身影。北京路东南街角的口袋公园里更是热闹:几位老人围坐在石桌旁下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厮杀正酣;一旁的健身区,王阿姨正踩着漫步机锻炼,“这器材太全了,转胳膊的、磨腿的都有,树多凉快,每天来的人可多了,还有唱歌录像的,多热闹!”
这些“微绿化”空间,正以“小而美”的姿态点亮城市角落。2023年9月,石油六厂工业主题公园建成开放,2.1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工业记忆与绿色生态巧妙融合。东湖森林公园更是升级改造的“大手笔”,4个大型休闲广场、6类运动场地、两个大型停车场相继建成,智能健身器材扫码即可免费使用,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从街角的方寸绿地到大型生态公园,锦州正用一个个“绿色支点”,撬动着市民的幸福感。
乡村蝶变:田野间的“生态新图景”
义县头道河镇拉拉屯村,向日葵田铺展成金色的海洋,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村民们有的在打扫门前卫生,有的聚在小广场上打扑克、唠家常,健身器材旁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谁能想到,曾经的村子却并非如此模样。

“以前屯里垃圾到处扔,现在建了垃圾池,还有清洁工,环境干净多了!”村民伍先生的话道出了村庄的变化。这变化源于我市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整治——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建立常态化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更创新推出网格化管理、积分制等举措,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在拉拉屯村,村两委班子带头攻坚,党员冲锋在前,村民投工投劳成常态。2022年,全村群众投工投劳820人次,完成16条街路净化,栽植路树800株、花草230延长米;2023年,又修建排水沟524延长米,清理河道和铁路沿线白色垃圾65人次。如今,村里有了32个垃圾桶、2个勾臂桶、15个垃圾池,6名长效管护人员定期保洁,垃圾清运队伍专人专车分类处理,畜禽粪便还田、生活垃圾填埋、建筑垃圾再利用,形成了闭环管理。
环境好了,产业也活了。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村里发展起生态农业,种植的果蔬成了“香饽饽”,周末常有城里人来吃农家饭、买土特产。“现在路平了、树多了、花也开了,游客来了,我们的梨、咸鸭蛋都好卖,收入涨了不少!”村民温先生笑得合不拢嘴。
“照着‘千万工程’经验干,让生态治理惠及百姓。”拉拉屯村党支部书记冯朝志说。村里通过“五个着力”推进环境整治:发挥头雁效应,村两委带头干;发动群众力量,激发自治活力;健全机制体系,实现常态管护;推进全域净化,建立台账销号;问计于民,按需增设设施。如今,不仅拉拉屯村变了样,头道河镇的经验更在全省推广,黑山县的“四季风”行动、义县的农村环境整治做法也成为典范,锦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还登上了农业农村部网站。
从城市到乡村,从老旧小区的一草一木到乡村田野的一河一渠,锦州正将生态治理的“大手笔”化作民生福祉的“细水流长”。当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当生态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幸福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态惠民的故事还在继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锦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