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麋鹿回归40载,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举办全民科普活动

新京报讯(记者王巍)为展示我国麋鹿保护成果,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推动麋鹿文化传播,8月23日至24日,集科普、科技、体验、文创、非遗文化于一体的全民科普活动在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举办。

今年正值麋鹿回归40年。1985年8月24日,首批20只麋鹿从英国回归中国,落户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正是麋鹿这一物种的科学发现地、野外灭绝地,也是重引进的保护地。在此成立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承担着麋鹿保护研究种群复壮、迁地扩散、科普教育的功能。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两只麋鹿跳出水面。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此次举办科普活动既是市民消费的欢乐互动市集,也将对麋鹿IP进行集中展现。观众和嘉宾可用VR设备体验麋鹿鹿角生长、参与科普手工课、参观文创市集、感受麋鹿音乐等,也可体验线上云游麋鹿苑博物馆等活动。

麋鹿IP系列一“鹿”锦绣目前已经上线,包含文创产品130余项。比如,“鹿呦呦”系列金属流沙冰箱贴是由一名听障小女孩设计,以鹿为主题,传递纯真与治愈的温暖力量。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以童话故事《麋豆环游记》中的主人公“麋豆”为IP,开发了“麋豆带你看自然”系列研学课程。近期还将在麋鹿苑现有三十多个展览的基础上,举办“麋跃神州四十载,生生不息谱华章”——麋鹿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摄影展。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正在悠闲戏水。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经过科研工作者40年的不断努力,如今我国的麋鹿已从最初回归的77只发展到了1.4万多只,生活在我国26个省区市的95个保护场所,已全面覆盖其原有的古分布地。40年来,北京麋鹿苑大力开展麋鹿保护研究工作,在麋鹿遗传、行为、疾病、饲养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突破了疾病防控、饲养管理、遗传瓶颈“三道难关”,绘制了麋鹿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三步走”路线图,为麋鹿保护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支撑。

目前,我国正在筹建亚洲最大的完全型麋鹿基因库,将有效解决麋鹿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衰退问题,为科学育种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还将建设麋鹿微生态基因库,专门保存对麋鹿生存至关重要的微生物菌群,包括肠道微生物菌群和环境微生物菌群,全方位保障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