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潘佳蓬 通讯员 李丽丽
九月的威海,海风裹挟着特有的咸鲜,拂过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崭新的迎新横幅。阳光慷慨地洒落,在无数张充满期待的新面孔上跳跃。在这涌动的人潮中,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00后”新生淡柄翔。他的脚下,是刚刚跨越的1700公里;他的眼前,是魂牵梦绕的蔚蓝大海。
“第一次看到海,特别震撼!”
“课本上的‘波澜壮阔’、电视里的‘一望无际’,都不如亲眼所见来得震撼!”这个在辽阔草原上的青年,此刻正经历着一场感官的颠覆。咸湿的海风取代了青草的芬芳,无垠的蔚蓝覆盖了记忆中的苍翠,一种巨大的、真实的冲击感让他久久无法平静。
这份震撼,是他用近20小时的漫长旅程换来的。自驾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奔驰,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草原、戈壁,逐渐过渡到陌生的丘陵、平原,直至海天一色闯入眼帘。这1700公里,不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一次梦想向现实的靠岸。

“草原给了我宽广,大海给了我方向”
选择航海技术专业,对淡柄翔而言,绝非一时兴起。“从小就觉得海很神秘,很有力量,”他眼神坚定地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很美,但海的召唤更让我心动。”这种向往,源于书本,却扎根于内心。他渴望的不只是“看海”,而是要真正“懂海”、“驭海”,把这份向往转化为安身立命的技能,乃至投身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抱负。“未来?我想驾驶着巨轮,航行在世界的大航线上。把咱们中国的船,开到更远的地方去!”青年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大草原特有的豪迈与质朴的雄心。

父亲的远望:从“马背”到“甲板”的托举
站在儿子身边,淡柄翔的父亲,这位脸上刻着草原风霜的中年汉子,望着眼前现代化的校园,眼神复杂而欣慰。“孩子有梦想,我们当爹妈的,也得托一把!”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声音有些沙哑,“从内蒙古到威海,这一路,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国家交通网络的发达。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距离,现在也能走通了。”他的感慨,既是对国家发展的朴素认知,也是对儿子选择的无言支持。“选这个学校,就是看中了它在海上的专业特色和实打实的实践平台。我们信这里,能帮孩子把‘蓝色梦想’稳稳地托起来。”
威海校区:山海之间的“蓝色摇篮”
淡柄翔父子的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赴,正是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办学定位的生动写照。作为学校布局“交通+海洋”融合发展战略的关键支点,威海校区依海而建,得海独厚。校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重点打造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管理等特色专业集群。这里,不仅是传授航海知识和船舶技术的课堂,更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能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卓越交通人才的摇篮。校区负责人表示,每一个像淡柄翔这样怀揣海洋梦想学子的到来,都在为这份蓝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从“天苍苍,野茫茫”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淡柄翔的脚步连接着草原的辽阔与海洋的深邃。他的故事,是一个少年追梦的个体叙事,却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宏大图景——国家基础设施的日新月异,为无数个体的梦想插上了翅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点燃了年轻一代向海图强的雄心。在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这片面朝大海的土地上,新生们的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正如校区迎新宣传语所期许:“乘时代之风,踏山海之浪”。愿这些年轻的追梦人,以海为卷,以奋斗作笔,在这片蔚蓝的舞台上,书写属于他们,也属于这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精彩华章。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