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丨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新的认知坐标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为人类现代化探索提供新的认知坐标系。这条路途或许漫长,但每个扎根中国大地的研究选题、每项突破西方范式的方法创新、每次获得国际共鸣的理论输出,都在为这个坐标系刻下新的刻度。当我们的理论能够清晰解释为什么直播带货能激活县域经济,为什么新质生产力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这样的学问才能真正立得住、传得开、走得远,才能真正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这是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更是古老文明在21世纪的智慧觉醒。


如今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格局深度调整的历史关口,更要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决定了理论供给的不可替代性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的经济学,更是揭示社会资源配置、市场运行机制和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传统理论与现实需求之间的断层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根基,构建植根本土、观照世界的自主知识体系,成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许多学科的发展中仍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理论的深刻影响。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建立在私有制、完全竞争市场等特定历史条件之上。但当中国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创造性结合,当“五年规划”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这种实践早已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决定了理论供给的不可替代性。

以改革为例,西方经济学提倡的“休克疗法”导致了苏联经济崩溃,而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在对贸易的理解中,西方经济学认为加工贸易生产率低、附加值少,印度以此为据,摒弃加工贸易和制造业,优先发展服务业,使其经济发展缓慢。我国根据经济发展实际,采取优先发展加工贸易和制造业,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信,认真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构建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可以为全球治理和学术发展提供新的认知框架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是为了诠释中国发展道路,更是为全球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 刷新知识体系建设

首先是要以教材体系建设为核心推动知识体系建设。教材是思想启蒙的“第一粒扣子”,承载着价值塑造与知识传递的双重使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因此,教材建设是知识体系建设的核心,关乎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工作,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强调教材建设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教材建设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致力于建设原创性、水平高、影响广的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为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传统经济学教材存在三重错位: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的错位、技术工具与价值关怀的错位、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错位。因此,系统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经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材体系,推动自主教材建设尤为迫切。当前一些教材革新,比如《经济学原理:中国视角》,强调了中国视角,突破西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政府作为“守夜人”的居民—企业“两位一体”框架,建立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并存、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合作竞争互动”的发展驱动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是中国经验的凝练,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表达,为发展中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实现自主发展提供系统性方案。传统西方经济学中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有效实现辩证统一、并行发展。这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有力践行。

教材革新既是对现有知识体系与时俱进的重构,也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构建兼容并蓄的理论框架,让经济学既能解析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也能阐明“双循环”战略的深层逻辑;既能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智慧精髓,也能充分吸收国际前沿的理论成果。又比如《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立足于中国对外开放实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学理论体系。自主教材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提升经济学科的理论自主性,更能为我国经济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助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其次要以构建文科实验室为引擎推动学术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于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常陷入“经验归纳”与“理论演绎”的二元对立,而文科实验室的兴起正在打破这种桎梏,成为理论探索与现实检验相结合的新阵地。文科实验室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观察—实验—验证”的闭环研究体系,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揭示传统方法难以捕捉的规律。例如,利用全国工商注册数据绘制产业链图谱,借助卫星遥感监测区域经济活力;通过政策模拟推演,构建数字孪生系统测试改革方案,如在数字人民币推广前通过智能合约模拟跨境支付场景,或在碳市场建设初期用计算实验预测配额分配效应等。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具体化,还通过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等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经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起来。这种研究范式不是对自然科学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技术工具扩展人类认知边界,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比如将神经经济学引入消费行为研究,用复杂系统理论分析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这种将计量手段与人文思考融合的研究范式,恰似《梦溪笔谈》中实证精神在数字时代的重生,使得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形成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框架。当学者能同时运用计量模型与田野调查,既看到数字背后的统计显著性,也理解数据之外的社会复杂性,理论创新便获得了双重驱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形成合力,推动建立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社会科学数据平台和实验研究基地,确保理论创新始终与时代脉搏紧密对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实践依据。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能够对理论进行科学验证,而且能够不断完善和修正原有理论,为我国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不竭的创新动力。

■ 提升话语权尤为重要

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关键推动话语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当下特别突出。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是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和文明叙事权的关键。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不够大,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面临着在议题设置上受制于西方框架、在成果评价上依附SCI/SSCI索引体系的“双重困境”。这种局面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现在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好、最具潜力的。拥有全产业链的供给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储备广泛的人才优势,最根本的是具有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增加,中国经济稳健务实的发展态势和基于应对挑战所形成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世界提供了多元现代化的可能性,对提振全球市场信心具有重要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对这样的窗口期,更应加大力度积极宣传推介中国,不断增强经济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打造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的话语体系。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中国经验—世界表达”的学术转化机制。在平台建设上,亟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矩阵。一方面,中文期刊持续深耕“中国问题”,推进中国经济现象理论化呈现。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期刊,建立“转译机制”,使“双循环”等中国方案获得国际学术语法。这种“双轨并进”既是对“李约瑟之问”的当代回应: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必然孕育着超越现有理论框架的原创思想,也是以学术自信重构知识生产秩序,使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理论选项。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将中国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多种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回应人类共同关切问题的知识体系,让世界不仅看见中国经济数据,更读懂背后的制度逻辑和文明基因,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发出中国的时代强音。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为人类现代化探索提供新的认知坐标系。这条路途或许漫长,但每个扎根中国大地的研究选题、每项突破西方范式的方法创新、每次获得国际共鸣的理论输出,都在为这个坐标系刻下新的刻度。当我们的理论能够清晰解释为什么直播带货能激活县域经济,为什么新质生产力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这样的学问才能真正立得住、传得开、走得远,才能真正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这是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更是古老文明在21世纪的智慧觉醒。

(统筹:鲁珊 制图:张莉)

【编辑:符樱】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