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骨面,5块的,两碗,照旧!”5月12日早上6点半,邵阳市大祥区凯阳餐馆里传来一声声中气十足的喊话声,前台员工一边收银,一边把顾客的需求喊话给林生丽。餐馆老板林生丽抬头一看,是城东的那对老夫妇,便交代员工把煮两碗面条“要耙一点。”接过面条后,她熟练地舀起一勺清汤和几块排骨,便将两碗排骨面交到了顾客手里。

△早餐时间,林生丽与店员配合默契,为顾客提供粉面和臊子。摄影记者杨旭
1995年10月,林生丽在邵阳市大祥区红旗路开了这家“凯阳餐馆”,她以低价服务顾客,一碗粉从1.5元,到现在2.5元,一份自助午餐从5元,到现在的6元,近30年的时间里,只在2008年涨过一次价。如今,每天来用餐的顾客中,有超过一半每天都来。如今,林生丽已经71岁,她说:“起码要干满30年。”

△一对老夫妇在凯阳餐馆吃面条,他们在这里吃了快两年时间,每天都会来。摄影记者杨旭
顾客一声“照旧”,老板就什么都懂了
林生丽告诉潇湘晨报记者,前台喊出的“照旧”两个字,有很多的含义。比如城东的这对老夫妇,“照旧”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是两碗面条:小份、加排骨、清汤,更重要的是,面条要“耙”(方言,软烂的意思)一点。和这对夫妇一样,每天的早餐时间,“照旧”是前台口中的高频词汇,接收到这个词语的林生丽,只要抬头看一眼对方,就知道顾客需要一碗什么样的米粉或者面条。
把面条端出来后,这对老夫妇找了一张方桌坐下,丈夫将自己碗里的排骨选了一半,分给了妻子,然后开始吃自己碗里的面。夫妇俩告诉记者,他们两人都有八十多岁了,在凯阳餐馆吃了快两年早餐,不管刮风下雨,夫妇俩都一定会来。
一开始,他们是经朋友介绍来的,吃过一次后,发现味道很不错,价格也实惠,便养成了每天早上来吃面的习惯。“老板和服务员的态度都很好,我们有什么要求,她们能够记住,下次来的时候都不需要再讲了。”
7点半左右,一位姓陈的老顾客来了,他的“照旧”和其他顾客比,更加“豪华”:一碗面条,配上排骨、木耳、豆腐、鸡蛋,一共9块钱。每天早晨,他从家里散步出来,在附近的球馆打完羽毛球,来凯阳餐馆吃上一碗面条,再从另外一条路散步回到家里。他的运动袋里,不仅装着羽毛球拍等装备,还备着自酿的药酒,早餐时间,他也要抿上一小口。

△林生丽在门口守着顾客打菜,确保顾客不浪费。摄影记者杨旭
两名员工和两张桌子,都已服务顾客近30年
除了提供最低2.5元一碗的木耳、豆腐粉(面),凯阳餐馆每天还供应自助中餐:有一道荤菜,每位顾客可以打一勺,只要不浪费,素材可以随意加。
上午十点,早餐打烊。林生丽组织四名店员准备中午的自助餐。11时35分,午餐准时开餐。最早的一批客人,11点钟就来了,他们坐在门口的四张方桌上闲聊着。林生丽告诉记者,这四张方桌,其中两张是开业时就在的,用了快30年了,另外一张方桌,是自己结婚时的嫁妆,只有一张桌子新一点,也在这里服务超过十年了。

△早餐时间,凯阳餐馆外面的四张方桌坐满了人。摄影记者杨旭
凯阳餐馆的四名员工,有两人也是从餐馆开业起就来了的,在餐馆工作快30年了。其中一人是林生丽早餐煮粉面的副手,另一人则是中午自助餐的主力,负责每天中餐超过15道菜的制作。
相比于早餐时间的忙碌,中午开餐时间,林生丽的工作相对要轻松一点,她负责组织和“监督”顾客打菜。墙面上贴着“不准浪费”和“请不要在菜前说话”的宣传语,她的工作就是把两条标语落实到位。
只要是发现有人打菜时说话,她就会上前制止。老顾客自然是听从她的建议,即便是新来的顾客,也不会和她争吵。
潇湘晨报记者曾永红 邵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