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一候蝼蝈鸣,气温攀升、草木繁茂,踏青赏花、露营野餐,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节。美好的时光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但蜱虫的威胁从未缺席!被感染病毒的蜱虫叮咬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能“找上门”,轻则持续高热、全身酸痛,重则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快速识别蜱虫叮咬症状?做好科学防护,远离危险,安心享受夏日时光呢?下面,就让疾控专家带我们一文破解蜱虫危机。
疾病揭秘: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近年来,我国多地病例数呈上升趋势,高危人群主要为农民、林业工作者、野外作业人员等户外劳动者及农村(山区)居民。
传播途径:
谁是“病毒搬运工”
直接传播:蜱虫叮咬是主要途径。蜱虫吸血时会将头部埋入皮肤,不易察觉。
间接传播:接触患者的血液或分泌物也存在感染风险。
此外,可能通过牛、羊等家畜携带蜱虫,成为“中间宿主”,传播病毒。
症状识别:
从发热到重症的警示信号
潜伏期通常为5~14天。
在疾病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极为相似,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逐渐下降,患者还可能出现出血倾向(牙龈出血、皮肤出现瘀斑等)。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科学防护:
远离蜱虫,阻断传播链条
春夏季是北方地区蜱虫的活跃期,也是SFTS高发期,因此,在春夏季节进行户外活动、作业、务农时,个人防护很重要,牢记“三要三不要”。
“三要”:
要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袖口;
要在裸露皮肤处涂抹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驱虫剂;
要在野外活动后检查全身,尤其是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
“三不要”:
不要随意、长时间坐卧草地、灌木丛;
不要强行拔出蜱虫;
不要隐瞒暴露史(就医时)。
破除误区:
别被这些传言误导!
误区1:只有去农村才会感染
错!城市公园、绿化带也可能存在蜱虫,遛狗族、露营者需警惕。
误区2:发热后立即吃退烧药就行
错!退烧药仅缓解发热症状,无法对抗病毒本身,甚至可能掩盖病情,建议立即就医,早期识别。
误区3:被蜱虫叮咬后必须打疫苗
错!目前尚无SFTS疫苗,预防核心是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蜱虫叮咬。
特别提醒:
如果发现自己被蜱虫叮咬,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主动向医生告知自己的暴露史,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记者:苏珊 编辑:曹梦佳 校对:杨荷放 通讯员:藏宏洋 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