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杭州,凉风细雨,乍暖还寒。
这几日,春回大地,整个杭州的氛围也已逐步被足球热浪点燃。
3月25日,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8强赛,中国男足将在杭州奥体中心迎战澳大利亚队。这不仅是一场关乎国足命运的关键战役,更是一座城市足球激情的再次迸发。
对于杭州来说,足球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符号。从千年前南宋蹴鞠的繁华,到80年代街头巷尾的追球少年,再到绿城足球的职业化征程,每一次奔跑、每一声呐喊,都镌刻着杭州人独特的足球记忆。
再一次,国足来了
时隔2年,国足再次来杭州进行如此重要的比赛。
上一次杭州球迷如此热切地期待一场国足赛事,还是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当时,只要有中国队的比赛,球迷们的助威声都会响彻球场。

如今,国足带着冲击世界杯的梦想再度出发,球迷们将再次用呐喊声点燃这座城市的足球激情。
杭州,不仅是此次国足的主场,更是一座懂足球、爱足球的城市。
从蹴鞠到现代足球
如果把时间拨回千年之前,会发现杭州早已与“足球”结缘。
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蹴鞠作为当时风靡一时的运动,在这里有着极高的普及度。据史书记载,南宋的临安城内有专门的蹴鞠社团,技艺高超的球员能表演精妙的花式颠球,甚至组织比赛,胜者还能获得丰厚奖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足球的热爱逐渐渗透进杭州人的日常生活。早在1955年,杭州市就举办了杭州市足球锦标赛。到上世纪80、90年代,在杭州的街头巷尾、工厂球场、校园操场,随处可见追逐足球的身影。很多杭州人至今仍记得,儿时在夏衍路、凤起路一带的空地上追着球跑,光脚踢球也毫不在意。
那个时候,杭州还没有职业足球联赛球队,没有高规格的国际比赛,但这座城市对足球的热爱,却从未改变。
草根足球的黄金时代
在职业足球到来之前,杭州的足球文化更多是从草根开始的。那个年代的杭州,许多工厂都有自己的球队,每逢周末,职工联赛热闹非凡。与此同时,校园足球也在悄然兴起,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传球、射门,足球成为他们最纯粹的快乐。

1980年,杭州本土最具影响力的业余足球赛事——“西湖杯”足球邀请赛正式创办。最初只是几支球队的友谊赛,2000年改称杭州市“西湖杯”足球赛,如今已经发展成杭州业余足球的金字招牌。

时至今日,这项赛事已设立“杭超”“杭冠”“杭优”三级联赛,每年吸引70支球队、1300余名球员参赛。对于许多杭州人来说,这项比赛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种情怀。
职业足球的杭城篇章
杭州足球真正步入职业化时代,始于1998年浙江绿城足球俱乐部的成立。这支球队承载着无数杭州球迷的希望,并在2006年成功冲入中国顶级联赛。
从那一刻起,位于杭州西湖区的黄龙体育中心,成为了这座城市足球梦想的见证者。2009年,浙江绿城迎战上海申花的比赛成为经典之战,近四万名球迷涌入黄龙体育中心,整座体育场化作一片绿色海洋。球迷们高举围巾,喊出属于杭州的助威声,那一刻,足球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情感纽带。

校园足球成“未来之星”的摇篮
如果说绿城代表着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的职业足球高度,那么杭州的校园足球,则是这座城市足球文化的根基。杭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自2009年起步,如今已成为全国校园足球发展的标杆。
如今,杭州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省级足球特色学校22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和“满天星”训练营基地1个,省级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区8个,基地学校46所。2024年杭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更是盛况空前,历时近9个月,1600支队伍、2.3万名学生参赛,近5000场比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足球少年。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杭州人对足球未来的期待。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站在世界杯赛场上的中国队球员,就会来自这片土地。
杭州再添重要的足球记忆
从古至今,杭州的足球故事,从未停歇。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杭州承办过一系列国内外重要足球赛事。
2007年,黄龙体育中心为当年的女足世界杯承办了6场小组赛及1场半决赛。尽管这些比赛中并没有中国女足,但这座城市依然热情地向世界展示了杭州的足球文化。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上,作为东道主,杭州更是让全亚洲的球迷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足球热情。
这一次,中国队vs澳大利亚队,也将成为杭州足球记忆里最重要的比赛之一。
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之一。从南宋蹴鞠的繁华,到绿城冲超的狂欢,从街头巷尾的孩子奔跑,到黄龙体育场的呐喊,再到如今的“大莲花”,每一代杭州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足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