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慢病康复社区行公益项目启动,3年计划培养100万家庭健康责任人

5月8日,由上海长三角医创生命健康产业基金会、上海融智汇康复医院、浦东新区人民政府金杨新村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的“慢病康复社区行”公益项目启动仪式暨创新型康复医院发展论坛在沪举行,共同探索康复医疗服务新模式。

大会由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李萍主持

“慢病康复社区行”公益项目承办方、融智汇康复医院执行院长沈国珍表示,公益项目首次提出“家庭健康责任人”的概念,开展3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构建“1+N”家庭慢病自管体系,即1名“家庭健康责任人”带动N名家庭成员;目标覆盖“100万+”家庭,实现家庭慢病管理的意识提升、技能达标、行为改变、风险防控。

公益项目的启动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等要求,以及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下发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随着公益项目的推广实施,将通过社区健康宣教、慢病筛查和精准干预,提升慢病防控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论坛聚焦康复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作为公益项目承办方的上海融智汇康复医院,以其“门诊与住院并重、预防与医疗并重”等特色,为公益服务的开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康复的优势,通过社区健康宣教、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方式,推动慢病早筛早治,实现健康普惠与专业医疗资源的有效衔接。专家指出,此模式既拓展了康复医院的社会服务职能,也为探索“防-治-康”一体化服务提供了实践范例。

公益项目主办方、上海长三角医创生命健康产业基金会副秘书长闫肃介绍,公益项目将成立组织委员会、项目办公室、专家委员会等部门,在融智汇康复医院的全面协调下,有条不紊开展工作,保障各项既定目标顺利推进;同时紧密依靠各街镇,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论坛上,康复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成为焦点。融智汇康复医院提出的“全周期整合康复模式”备受关注。该模式以健康为中心,多学科协同,将康复贯穿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护理、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的全过程。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指出,这一模式将改变公众对康复医疗的陈旧印象,普及科学康复理念。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司长高延敏结合国务院1号文《关于发展银发经济 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为康复医疗产业化发展提出见解。他建议融智汇康复医院在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同时,利用临床应用场景,与智能辅具、数字健康监测设备制造业联动,构建“医疗服务+健康产业”生态体系。

多方力量也表达了协同推动康复医疗产业发展的决心。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兼常务副院长蒋斌表示,将发挥平台优势,整合政产学研资源,支持康复医院模式创新、技术转化和人才培养;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张士伟介绍,街道将从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服务保障三方面发力,推动“医产融合”。

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迪安诊断集团董事长陈海斌透露,将联合融智汇康复医院开展“移动筛查+社区康复”服务,下沉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此次圆桌对话由融智汇健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耿梓轩、华平投资集团执行董事巴海宾主持,上海市老专家协会副会长陈敏生,武田制药全球高级副总裁、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展银投资董事长印小伟,金杨新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袁星超等嘉宾与讨论。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