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河南##相会河南##项城头条#
一、 南顿的“鬼修城”
这事儿就出在咱项城北边儿的南顿镇。老辈人都说,汉朝那会儿,王莽篡了位,到处追杀后来的光武帝刘秀。刘秀一路逃命,跑到咱南顿这地界儿,那是人困马乏,眼看追兵就要撵上,可咋整?
嘿,神奇的事儿发生了!据说啊,是老天爷看不过眼,派了土地爷领着三千小鬼儿,黑灯瞎火地赶工,一宿的功夫,愣是给刘秀修起一座城来藏身!小鬼儿们干得是热火朝天,可干到四更天(凌晨一两点),小鬼儿们累得够呛,土地爷心疼它们,就学了声鸡叫。这一叫不要紧,小鬼儿们以为天亮了(按规矩天亮就得收工),哗啦一下全散了。结果呢?城是修起来了,可西边那截城墙,还没垒完就撂下了!现在你去南顿故城遗址看,那西城墙就是矮一截,老辈人说,那就是当年小鬼儿没干完活儿留下的记号。
这事儿可不是瞎编,有老书为证!乾隆年间修的《项城县志》(1747年本)上白纸黑字写着呢:“南顿故城在县北三十里,世传光武避莽时鬼工所筑,故俗呼鬼修城。” 老县志上就是这么记的。
而且,现在那地方城墙还在呢!国家、省里的文物专家都来看过,用科学方法测了,那土城墙底下是战国时候夯的土,上面是汉朝加筑的,实实在在的老物件。站在那土坡子上,伸手摸摸那几千年前的夯土,再听听老辈人讲的“鬼修城”故事,那感觉,啧,真不一样。如今每年农历二月二,南顿那儿还赶庙会,热闹得很,这传说也算是咱这儿的一块活招牌了。
二、 官会镇的“响锣”
咱项城还有个官会镇,这名儿咋来的?那可是乾隆皇帝金口玉言赐的!老早以前,那地方叫“荒芜店”,听着就不咋景气。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初三,乾隆皇帝坐船南巡,正好路过荒芜店。当地的乡亲们想讨个彩头,迎接圣驾,就拿出看家本领——敲锣!那可不是瞎敲,敲的是祖辈传下来的“响锣”,点子又密又响,花样也多,据说那锣声震得树林子里的鸟都扑棱棱飞。
乾隆皇帝坐在船上,老远就听见这热闹又精神的锣声了,心里挺高兴。船靠岸一看,这地方人挺有精神头儿嘛!就问这地儿叫啥名。一听叫“荒芜店”,皇帝眉头一皱,觉得这名字太荒凉晦气,配不上眼前这热闹景象。皇帝一高兴,当场就说:“这地方官员相会,迎接圣驾,以后就叫‘官会’吧!” 就这么着,“荒芜店”就变成了“官会镇”。这事儿,清清楚楚记在乾隆年间的《陈州府志》(1759年本)里头:“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三,御舟过荒芜店。民献锣舞,声震林野。上悦,敕改官会。”
这官会响锣可不是一般的响器,它是有讲究的!敲法分“点子”,七点锣是平常红白喜事用的,九点锣那可是迎接县太爷以上官员的规矩。
现在这“官会响锣”可是咱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贝着呢!1957年还专门去北京表演过,录了音,那老录音现在还能听到。官会镇上有些老艺人家里,还保存着祖上传下来的老铜锣,那都是实实在在的念想。
说说咱这故事里的项城
从这两桩有鼻子有眼、有物可看的老故事里,能咂摸出咱项城这片土地的一点味道:
1.粘着历史的地皮儿: 咱这地方,可不是啥没故事的荒地。从战国到汉朝,再到清朝,历史的脚印儿一层叠着一层。“鬼修城”的夯土、“官会”的地名,都是活生生的证据。老故事总爱往真实的历史人物(刘秀、乾隆)、真实的地方(南顿故城、荒芜店)上靠,说明咱这的人,祖祖辈辈就觉得脚下这地界儿,跟国家大事、皇朝兴替是连着的,透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
2.讲个“说法”的老理儿:老辈人看见个古城墙缺一角,得琢磨出个“小鬼赶工鸡叫散”的故事;一个地方名字不好听,皇帝一句话就能改运。这都说明咱这儿的老百姓,习惯给看到的东西、经历的事儿,找个“说法”,找个由头。用故事来解释地名的来历、自然的现象(比如城墙为啥缺角),是老辈人理解世界的一种智慧,也成了咱地方文化里抹不掉的底色。
3. 实在的念想: 故事再好听,不如有真东西摆在那儿让人踏实。南顿那实实在在的古城墙,官会那敲了几百年的锣点和老铜锣,就是这些传说故事的“魂儿”,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证据。没有这些老物件撑着,故事就飘了。咱项城人认这个“实”字,故事得落在实处,文化才有根。
所以啊,下次您要是来项城,去南顿摸摸那“鬼修”的古城墙,去官会听听那当年“惊动”过皇帝的响锣声儿,就能更明白咱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不是飘在天上的云彩,是长在地里的庄稼,是刻在砖瓦铜铁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