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常识

赤佬的由来(古代男子为何宁愿当太监也不想当兵?)

许多人好像都非常憧憬古代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那么真正在古代,普通人要当兵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在古代男人比起当士兵,宁愿当太监呢?

首先,古代士兵的地位取决于时代。

在夏,商,西周和春秋奴隶制时期,士兵到处都是奴隶主和具有国民身份的小奴隶主充任,当兵打仗是奴隶主才有的权利。自己当老板给自己打工,可以想象战斗力和报酬都很不错。

相比之下,奴隶被禁止服兵役,只能随军打打杂。所以在此期间当兵也是要看身份的,不是奴隶主都不具备当兵的资格。因此,军人的地位崇高是显而易见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孙武为了练兵严肃军纪,干脆就杀了吴王的两个老婆,然后啥事也没有。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以军人为官吏,给予应有作战的军人以特殊的待遇,并为普通人的上升提供了通道,这样的政策使秦国的军力空前强大。

在汉高祖统治期间,天下大定,“兵皆罢归家”从事劳动生产。刘邦宣布,给予复员的军人经济利益或政治地位方面的优待,那些想当军官的人可以根据他们的军事功绩被任命当官,而那些不想当军官的人则赐良田美。

而在整个秦汉时代,士兵入伍后会由国家统一发放和管理武器,退役时再上交回国家。士兵的地位和待遇并不低,跟我们国家现在比较像。

在西汉末期和东汉,随着地主豪强做大,普通平民成为了地主附庸,皇帝打仗必须依靠地主的支持,否则很难招募士兵。这时,形成了皇权不下乡,导致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征兵困难,各种军阀实行士兵制,武器装备也就成了自备了。所以花木兰代父从军前要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国家除了给一块土地供士兵全家温饱外,其他完全就当甩手掌柜。

在世兵制下士兵是什么状况?看三国,特别是曹魏的士家制度,也就是世兵制的起源。一旦士兵接受被招募入伍,就要当兵当到死,而且子子孙孙都要提着脑袋当兵,如果他们中途逃脱,那么你的家人将被判刑,轻者沦为奴婢,重者甚至要被砍头。此外,士兵不仅必须参战,还必须进行耕种,如果碰上乱世战争频繁,逃兵现象就显得尤为严重。

为了进一步控制士兵,曹操还制定了错役法,士兵要与家属所在的郡县错开。这完全是把军属当人质,士兵们先不要说过夫妻生活了,就连想看看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都难。如果当逃兵,家属就受严惩,仅仅是将士兵当作工具,非常不人道。至于说什么探亲休假,游览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连想都不用想。当然,这样做战斗力自然不高。

隋唐的府兵制算是世兵制的一个改良变种。府兵必须是家底相对富实的自耕农和地主子弟才有权利应征当兵,府兵社会地位相对不错,但是由于战争频繁,服役期变长,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自耕农减少且地主也不愿当兵。逃兵现象严重,府兵制系统无法继续,国家没办法转而实行募兵制。

在五朝和宋代,主要还是募兵制。为了防止武将夺取政权和群众的反抗,高层文官对于军人极度警惕且极力压制,所以士兵的地位普遍低下。整个社会都歧视士兵,因此逃兵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军队会在士兵的脸上刺青并涂抹朱砂以防止其逃脱。

同时,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同时招安了许多叛乱分子和罪犯,因此当时囚犯和士兵被侮辱性地称为“ 赤佬”,据说这是上海方言“小赤佬”的来源。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宋军的战斗力是多么悲惨。

在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团把持几乎所有权力,武将被文官全面压制,军事人事的权力也由文官集体一手操持。在明朝,明代采用卫所,兵户半兵半农,打仗时期一个军户需要出一个兵,和平时期就当农民,而且这世袭的身份不可更改。

因此,士兵被人不屑一顾,自然而然地,军人被认为是最低阶层。至于你问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你想想明嘉靖年间几十个倭寇也能纵横江南,杀伤好几千人,自己脑补一下吧。

对于古代士兵的定位以及兵役制度你有了大致了解了吗?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