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出现比较早的“功高震主”事例,我的印象里是汉高祖刘邦,韩信确实是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因而被他果断处理。

如今网上提到“功高震主”这个词儿比较多,说得是董宇辉表现非常优秀,个人能力遮掩得其他同伴黯淡无光。特别突出的是公司领导,大到董宇辉愿意“士为知己者死”的铁老师,小到自己的“伯乐”孙二亿,因而犯了“功高震主”的大忌,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这样鲜明的事例正在不断上演,比如铁老师单独约谈倪萍,结果只卖了一千多本书。《人民文学》访谈董宇辉,卖了十多万套,一不小心创下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难怪有大噶公开发声,说董宇辉要被写进历史。

再回顾小作文风波,全网都见证着因为董宇辉的发光,他所在的这家上市公司犹如即将冻僵的蛇,不仅很快活过来,还市值冲上顶峰,已经丢掉饭碗的股东们突然有了大鱼大肉吃。这个辉煌的业绩过程,可能极大的刺激了董宇辉的伯乐,原 CEO 有了各种不正常反应,直到小作文风波爆发,去辉化成功。

按照这个思路,董宇辉“功高震主”的事例实在很多,不胜枚举。可是,这种行为真的是功高震主吗?我觉得不一定是。
史传刘邦一次去韩信练兵现场,看教场上几十万军兵操练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一人,不禁感叹。韩信见状有点骄傲,问道:“主公能将多少兵”?刘邦实话实说:“至多十万”,然后反问道:“将军能将多少兵啊”?韩信飘了,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多多益善”,于是有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成语。

这个还算不上“功高震主”。后来刘邦公开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的这段话强调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他能够认识到并发挥团队成员的长处,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段话说的是职场基本规则,可惜的是很多入职者不懂,特别是职位升到主导地位后的人不懂,于是社会上有了“功高震主”的议论。比如铁老师、孙二亿和董宇辉,各自的工作该怎么做,目前看只有董宇辉懂得。局外人也有懂得的,倪萍参加的首次访谈,她对于孙二亿的微词就说了,有这样的员工,你就偷偷的笑吧。

可是就有人执迷不悟,以为自己是救世主,没有不会的,做啥都比别人绝出。就像铁老师,你是那么大公司的老董,让手下的人都表现优秀才是你的工作。你自己还非要冲到一线去当营销员的角色,怎么可能干好?再说了,已经有了个董宇辉,都能说是老天赏赐,好好珍惜、用心尊重就是,干嘛老把他当做假想敌,三天两头搞什么去辉化?

再说了,所谓的功高震主,是功劳大的手下携功自重,有了对公司利益损伤的事实。董宇辉好像没有,到目前为止,身受天大委屈,为了保护大家,一句话不说,一个人承担。